黔南州独山县:“1234”工作法 开展“两清两改两治理” 推进乡村振兴
- 来源:当代先锋网
- 发布时间:2025-08-05 14:48:46
近年来,独山县以“两清两改两治理”为抓手,构建“一系列闭环管理机制、两条线保障指导、三级交流推进、四方责任压实”的“1234”工作法,聚焦重点、精准发力,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质升级,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村庄道路干净,溪流清澈
构建“一系列”闭环管理机制,实现整治精准化
构建“一图一表一清单一机制”挂图作战机制,通过“绘制组寨整治示意图靶向推进整改、制定人居环境问题排查表精准诊断问题、编制组寨提升项目清单推动项目落地、建立一系列长效机制夯实整治成效”工作法,实行“村摸排—镇把关—县调度”管理制度,统筹项目规划、资金调度与进度督导,靶向发力推进整治工作。截至目前,统筹595万元实施整治组寨项目119个,为稳步推进“两清两改两治理”工作提供强有力保障。
村支两委利用院坝会宣传“两清两改两治理”工作
强化两线统筹指导,凝聚部门联动合力
一条线,顶层设计明路径,资金下沉强保障。县级出台《整治工作实施方案》,划阶段、分步骤、有序推进,将1596个自然寨划分为三类村寨,明确一类村寨巩固提升、二类村寨重点推进、三类村寨有序整治的分类标准。统筹资金,制定工作指引,指导治理项目报账,以小资金撬动整治大提升。
一条线,部门协同破难题,三农服务固根基。建立“‘三农’工作指导服务团包保镇街”机制,由县人大、县政协相关领导组成服务团,每周至少3天在镇村指导工作;成立由县农业农村局牵头的县级工作专班,整合8个县级部门力量,常态化到镇村指导解决乱堆乱放、治理残垣断壁、改厕等难点问题,形成“分工不分家”的联动格局。
组寨比选“卫生家庭户”
创新三级交流机制,激发组寨内生动力
通过开展县镇交流,让整治成效优秀的镇和部门主动亮成绩、讲经验、促发展,通过交流学习对照标杆找差距、总结经验理思路、寻求目标抓落实,形成一批经验做法推广全县,镇镇交流促互鉴。八镇一街道自行开展交叉交流,相互借鉴好的经验做法。比如,玉水镇水族文化赋能整治、麻万镇“晒晒我的家”庭院评比、百泉镇望城社区“卫生楼栋评比”机制、县妇联指导“卫生家庭”培育等优秀经验,形成优秀案例转发至各镇村宣传,营造良好氛围。
各村结合“最美村寨”“卫生家庭”等基层比选,对农户给予一定奖励,形成“组寨争先进、农户创示范”氛围。比如,百泉镇以家政培训带动农户美化居室,影山镇以赋分激励带动卫生家庭评比。
农户院落干净、有序
压实四方责任,构建全域共治格局
县委、县政府高度重视,强化统筹,厘清思路,层层压实责任。通过县委、县政府抓部门和乡镇,乡镇抓村(社区),村(社区)动员农户积极参与,形成了“一层抓一层,层层抓落实”格局。县级各职能部门明晰“服务清单”,县农业农村局指导改厕和改圈,县妇联指导卫生家庭培育、黔南州生态环境局独山分局指导污水治理、县住建局指导清理残垣断壁和垃圾治理,形成“专业力量指导一线”的技术支撑体系。
挂帮单位抓帮扶。优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挂帮村(社区)机制,82家部门、企事业单位挂帮79个村(社区),落实“责任、项目、资金、人员”四个要求,帮助解决实际困难。村居个人重自治。推行“党员联户”“门前屋后责任三包”等,划定责任区,通过院坝会发动群众清理卫生死角,实现从“干部干、群众看”到“全民参与”的转变。
独山县以“一体系”打通治理脉络,以“两条线”推进镇村工作开展,以“三级交流”激活群众参与,以“四方责任”筑牢治理根基,实现从“干部独奏”到“干群合唱”的转变。下一步,坚持“党委统筹、政府引导、群众主体、社会参与”原则,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,建立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机制,将“一时清”转向为“长久美”,推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。
来源 独山县农业农村局
编辑 朱梦怡
一审 王敦毅
二审 周伟斌
三审 王铁清
-
【高质量发展调研行】从篮球热到稻花香,来看“村BA”后花园的丰收故事
水车不断转动,蝉鸣伴随着浓郁的稻香宣告着秋天谷物的丰收。台江县台盘乡阳芳村,因紧邻“村BA”发源地台盘村,其依山傍水、景色宜人的环境特点,被誉为“村BA”的后花园。